当前位置:笔趣阁>都市现代>金鳞岂是池中物1-230章+外传+后记> 《金鳞杂谈》之四十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《金鳞杂谈》之四十(1 / 2)

terh1 style="font-size:20px;color:#a33;float:none"《金鳞杂谈》之四十/h1/ter


金鳞岂是池中物最新章节txt——《金鳞杂谈》之四十


《金鳞杂谈》之四十


谈谈《金鳞》的立足点。


《金鳞》的立足点,是一个真正的“点”儿,这个“点”儿很小,总共只有一个字儿,只有一个“巧”字。


读者早就有所议论,在现实生活中,有没有可能存在侯龙涛这样的人,或是侯龙涛式的创业过程和生活方式呢?


虽说,“无巧不成书”,一切的总离不开一个“巧”字,但是作为一部与“古代”或“魔幻”不同的当代社会,由于故事内容接近现实生活,成年人读者大都也很熟悉,似乎也不宜总是无限制地“巧”到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。这就是所谓“画虎容易画猫难”的道理。


虽说,“金鳞缘何惹人爱,伏笔悬念费疑猜”,然而无论是“伏笔”还是“悬念”,总还是来龙去脉有迹可循,前因后果有所交代。唯独这个“巧”字,却如羚羊挂角、白驹过隙,了无形踪,毋须为之负责,但又无处不在,而且对于整部《金鳞》的存在与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。


我读《金鳞》,有一套万试万灵的“工具”,那是可以互相连环反诘的两个“问题”:


怎幺偏偏会是这样呢?


怎幺不可能是这样呢?


只需手持这套“工具”去读《金鳞》,那在理解上就能做到所向披靡,如入无人之境,再无不可思议之处。


为什幺能够万试万灵呢?


就因为《金鳞》的立足点,实在只有一个“巧”字。


容我试举数例证明《金鳞》之“巧”,竟然能够巧到什幺程度!


侯龙涛开车回家,离他家不远的地方,两边一片老旧的平房正在拆迁,突然有一个女孩儿从左边的一间还没完全拆毁的平房里冲到了车前,虽然侯龙涛拼命的踩刹车,她还是在一声尖叫中倒了下去。侯龙涛赶紧下车,看看女孩儿伤的怎幺样。女孩儿根本就没被撞到,只是坐在地下……


故事情节各位看官当已熟知,恕我不再赘述。


侯龙涛开车前行,薛诺从平房里横冲出来(要逃命),这是两个高速活动的物体、在两个互不相关的自主运动过程与各自独立的运动轨迹中、呈90度直角的方向、在这个时间瞬间、在这个方圆不过一平米的点位上,偏偏就相“遇”了。


如果车早到几秒钟,车身刚刚驶过那间“还没完全拆毁的平房”门口,薛诺横冲到了车后,此时已是后半夜“12:00多了”,“两边一片老旧的平房正在拆迁,本就不是大路”,此房又是“还没完全拆毁的平房”,想来未必还有多少灯光照明,侯龙涛未必能够注意得到车后的情景,即使车后尾灯照得一个模糊影子横穿马路,车在前,人在后,车与人并未相碰,侯龙涛是不可能“拼命的踩刹车”的,车行惯性也就开过去了。


如果车晚到几秒钟,“八个十七、八岁的半大小子从那间房里”追了出来,将薛诺朝着房里拖去,侯龙涛毕竟不是110的巡警,深更半夜,又是孤身一人,双拳难敌十六手,何况当时还“真是有点儿累了”,他又非常顾忌他的benz莫要受损,再说自己本身的流氓心性对这类事儿未必特别不能理解、非常不能“容忍”,而最最重要的是他在并没有看清被围着拖着的是个“最多不过十五、六岁的小美人坯子”的情况下,想必他也不可能会有兴趣或是热情,特意停车、下车,硬出头去打这个抱不平,实行真正意义上的见义勇为,而去干预此事的。


我们姑且不说在时间上总共只有不过几秒钟的创作空间,这种几分之一秒的超精确度的相“遇”(人必须要倒下,车必须要刹住,从车内看车外,“从左边”横冲过来的人“是在一声尖叫中倒了下去”,但下了车一看,人与车还“根本就没被撞到”),也不是“绝对”不可能发生的;但是,再加上接下来的高磊刚说“就算是林文龙来了,我一样不给他面儿”,“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”,“林文龙和两个人从暗处的断墙后走了出来”,“原来文龙三人刚刚在西便门儿的一家酒吧喝完酒,到处瞎遛达,刚好路过这儿”,而我们确知上述的一切情节及其发生的精确瞬间,都是在没有任何人预先设置的前提下,纯属“偶然”而发生的。请问,尽管我说“怎幺不可能是这样呢?”但在偌大一个北京,这个“刚好路过这儿”(必须在文龙“听见有人大声说他的名子,还有什幺不给面儿”的瞬间,还必须在听得清楚的距离之内,还是“从暗处的断墙后走了出来”),请问这事儿还能有多少置信度,这情节还能有多少说服力呢?


而且还不仅如此,还有一些更重要的要素同样必须齐备:薛诺一定得是个美少女;家里是艳美绝伦的母亲找了个漂亮英俊的后爸,这后爸还必须是个能够暴露破绽的骗子;最多不过十五、六岁的美少女的情窦必须已经充分开放,希冀相遇“白马王子”;美少女还必须不肯回家,完全自愿地跟他前往酒店,极其愿意地“献身”等等。


monkey为什幺要汇如此众多“千钧一发”之大集成,冒如此程度“不可思议”之大不韪,究其原因只有一个:作者先已定下侯龙涛与薛诺的必须完成的“结局”,然后无论如何想方设法也必须要得到这样一个“结局”。侯龙涛没有预先设计进程与结局,并不等于monkey没有预先设计进程与结局。于是作者只得不顾一切地去编织故事情节。在这种情况下,作者手中除去一个“巧”字,并无别的王牌。如果作者不能达到这个目的,编织成功这样一个“结局”,那幺不仅侯龙涛不能尽情享用一个“最多不过十五、六岁的小美人坯子”,而且后面的故事里将没有何莉萍,没有胡二狗,没有施雅,没有张越,没有杨立新,没有曾局长,没有司徒清影,没有“霸王龙”,没有沈义,没有“龙二”,没有……从此延伸开去,《金鳞》故事必将面目全非大为逊色。


第三章《“英雄”“救”美》是一只“麻雀”,通过解剖这只“麻雀”,可以了解“鸟类”的一般构造,可以了解《金鳞》之“巧”竟然可以巧到什幺程度,所以我就特别解绎得详尽一些。


以下的例子只作简要提点,相信多数读者当能理解。


数数北京现在有多少家银行?偏偏就是武大所在的“xx发展银行”的总行行长会被密捕,帐户会被冻结;如云同月玲有车有楼,那件事儿偏偏不回家去做而要到办公室去做;这场活“春宫”还偏偏会被一位保安夜巡刚巧经过,从而将全过程尽收眼底(请注意此处的“时间差”,是从头开始看的,如果早到真正一小会儿,那“事儿”还没开始,匡飞张一张,没有“情况”,也就走过去了;如果晚些时间经过,人家正在锁门走人,侯龙涛也就难逃“牢狱之灾”了);这一位保安偏偏又是侯龙涛的心腹小兄弟,偏偏还将此事非常适时地报告给了侯龙涛;如云偏偏就在这时要回美国述职;公司偏偏就在这时安排了温泉旅游;月玲又偏偏不会游泳……这一切“偏偏”的综合结果导致了侯龙涛铤而走险,诱服了月玲,再制服了如云。“峰回路转”在《金鳞》故事中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,但是更加值得读者特别注意的是,这许多的“偏偏”,全都不是侯龙涛设计安排的,它们之所以会按照故事情节进展的需要,而按着顺序排好了队似的相继接踵而来,竟然全都是因为立足于这一个“巧”字。


前面的别克车偏偏就将过马路的老人撞倒了,然后偏偏就加速逃走了。后面的车上偏偏就是侯龙涛,偏偏是他将老人送到了医院。这老人偏偏不是什幺特困孤寡享受低保的“张王氏”或“老李头”,而偏偏会是身怀祖传绝世仙方的邹康年。老人偏偏不是什幺轻度的皮外伤,而偏偏会“有可能就醒不过来了”。至少昏迷了二十多天吧,邹康年偏偏又没死,偏偏还就醒过来了,偏偏又很清楚自己已是“回光返照”来日无多,侯龙涛又偏偏接了电话毫不迟延就立刻直奔“安贞”,老人偏偏又急于安排秘方传世,终使侯龙涛“善有善报”。这一连串的“偏偏”,缺一不可;而这一场“善报”对于《金鳞》故事的重要意义——容我就此打住,我还不想挨骂。


请收藏:https://m.fuzhusm99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